风彦疯语-杜风彦的博客 风彦疯语-杜风彦的博客
  • 首页
  • 技术交流
    • 网络技术
    • 微博微信
  • 经验分享
    • 文化交流
    • 语言学习
    • 音乐旅途
    • 生活杂谈
  • 旅游旅行
    • 单车旅行
    • 旅行故事
    • 旅途随笔
  • 摄影交流
    • 摄影练习
  • 专题汇总
    • 纪录短片创作
    • 环球骑行
    • 四国遍路
    • 看非洲
  • 媒体报道
    • 杜风彦简介
  • 投稿
  • 动态
首页 › 摄影交流 › 我的“战地”七日
  • 0
  • 0

我的“战地”七日

杜风彦
2016-04-29 12:17:43

  齐 林
发 自 美 国 纽 约
■  ■  ■


我的“战地”七日-风彦疯语-杜风彦的博客

△姬达·塔罗和罗伯特·卡帕      (图片来源:Robert Capa and Cornell Capa Archive)


“如果你的照片不够好,是你离得不够近”。

这句经典之言来自罗伯特·卡帕 (Robert Capa)。他是上世纪著名的战地摄影师,马格南图片社的创始人之一。他帅气的外表,不羁的生活方式让许多人梦寐以求。他是明星,他是大师,他刻画了我理想中“摄影师”的一切。

卡帕生于1913,卒于1954。刚入不惑之年的他,在越南拍摄印度支那战争时,不小心踩到了地雷,被送往医院后宣布死亡。在那个摄影的黄金年代,处于人生的顶峰卡帕手握相机在痛苦中死去。

如果给你一次机会,你会想要卡帕的人生吗?卡帕的挚爱,和他一同打造了摄影事业的战地女记者姬达·塔罗 (Gerda Taro) 也在战争报道中死去——她在前线被一辆坦克车刮擦重伤,10吨重的铁履带从她的腹部压过,随后不治身亡,年仅27岁。


我的“战地”七日-风彦疯语-杜风彦的博客
△罗伯特·卡帕在越南时拍摄的最后一组照片《越南的悲剧》 (图片来源:International Centre of Photography)


■非洲险情

半个世纪过去了,这个世界依旧喧嚣:地区冲突不断,战地依旧危险,形势更加复杂。恐怖主义蔓延全球,危险可能降临到任何人的头上,包括普普通通的我。在15年下决心辞职成为自由摄影师之前,我在一家国企做了四年多驻外项目经理。地点,在非洲。

四年里,我参加过3次中国人的葬礼,其中一人死于恐怖袭击。驻外期间我也多次遇到、潜在的危险。一次,我在肯尼亚西北部靠近南苏丹边境考察。公路已经荒废,我开着越野车在沙漠里沿着公路的方向行驶。知道本地治安不好,路上我不敢有一丝怠慢,希望尽早通过。连续几个小时的驾车,已经十分疲惫的我突然看到前方出现四名图尔卡纳人(Turkana)。他们穿着特有的鲜红色部落服装,每人扛着一把AK向我招手,示意停车。我没有多想,踩下油门,绕过他们飞驰而去。他们见我不打算停车,四只AK同时瞄准了我。大概是子弹太贵,或者枪法不够好,最终他们选择没有开枪。就如这般不知是所幸还是侥幸,我至今毫发无损。


我的“战地”七日-风彦疯语-杜风彦的博客
△ 背着AK-47的图尔卡纳人   ( 图片来源:IRIN news)

虽然逃过一劫,我心知好运不会每次伴随,懂得如何在危机中如何反应关乎性命。另一次,我在内罗毕旁听路透社资深记者的培训,他讲述了前线记者的可能遭遇和各种注意事项,包括如何选择住处,出行车辆,武器识别等,信息量极大,让我受益匪浅。去年11月,马里的一家酒店遭到枪手袭击,三名中国人遇难。我的一名同事一度成为人质后侥幸逃脱。据他所述的情况来看,如果这些中国人知道这些知识,结局也许会不一样。


我的“战地”七日-风彦疯语-杜风彦的博客
△ 去年11月发生的马里人质劫持事件中有3名中国公民遇难,图为被解救的中国人质    (图片来源:Anadolu Agency)

摄影一开始只是我在非洲消磨时间的业余兴趣,但四年之间,我不经意记录了肯尼亚飞速的变化。15年1月,外公去世。在整理他的遗物时我无意中发现了3张他在索马里的照片,它们成为了他那段经历的最好证明。从那时候开始,用摄影记录生活对我来说不仅仅是欲望,更是责任。一个月后,我递交了辞呈。告别国企“大有前途”的职位和丰厚的待遇,我成了一名自由摄影师。


我的“战地”七日-风彦疯语-杜风彦的博客
△外公在索马里的照片

虽然还没有多少职业经验,但是我清楚自己想要做纪实摄影项目。考虑到很有可能会去一些偏远、动荡的地区,我开始在网络上搜寻针对摄影师的安全培训。

很快,“战地摄影培训”CPW (Conflict Photography Workshops)引起了我的注意。这是一周全封闭的的课程,既有战地安全也有摄影技能培训。三位摄影师导师在拉美、非洲和中东的动乱地区都曾留下身影,战地经历相加超过四十年。此外,培训导师中还有一名神秘的英军士兵A做教官。考虑可以和真正的战地摄影师面对面学习,刚刚走上摄影之旅的我最终选择了CPW。


我的“战地”七日-风彦疯语-杜风彦的博客
△我在CPW培训的拍摄作品


■“战地”七日

2015年11月,我来到了西班牙安达露西亚(Andalucía)山区,开始CPW为期一周的培训。这里气候多变,昼夜温差大,和如今很多冲突地区类似。这是CPW项目运行的第三年。今年学员一共十人,来自世界各地,每个人都有各自不同的经历:来自美国的雷思森是个90后,但已经是盖蒂图片社 (Getty Images) 的签约摄影师,很快将被派往非洲常驻。来自加拿大的布莱登身高接近一米九,强壮健身躯上到处是纹身。他是职业士兵,也是随军摄影师,希望未来去前线。



△摄影培训的山区


我的“战地”七日-风彦疯语-杜风彦的博客
△地雷区标志


头一天,我们收到了自己的装备——防弹衣、头盔和急救工具等。教官从一开始就告诉我们已经“身在战区”,我们的媒体站位于政府军和反叛军一处中立地带的高地,下坡便是“雷区”。由于是战区,每天食物、水、电都是限时限量供应。我们十人也两两一组,相互照顾。这些是基本的要求,而随着课程的深入,我们要遵守更多规矩,比如晚上只准用红色灯光,出媒体站必须穿戴头盔防弹衣等。


我的“战地”七日-风彦疯语-杜风彦的博客

△装备和急救工具讲解


前三天的课程每天早8点开始,晚10点结束,既有理论也有实际操作。上午的课程主要是战地知识,包括战地急救,武器识别,简易爆炸装置拆卸等前线技能;下午是摄影相关课程,包括器材准备、器材保护、摄影技巧、前线编辑、申请拍摄资金等;晚上则是各位老师的作品展示,和图片故事的分享。



△急救课程


我的“战地”七日-风彦疯语-杜风彦的博客
△图片编辑课

战地摄影师浪漫光环的背后其实充满艰辛。尽管三位摄影老师的经历说起来像是茶余饭后的谈资,但这些经历都是性命攸关的危险。安德鲁 (Andrew Stanbridge) 在缅甸拍摄时被本地黑帮追杀,被迫躲进麻风病院里;路易 (Louie Palu) 在阿富汗坎大哈(Kandahar)5年,多次同美军一起行动,目睹了士兵和同事的死伤。


我的“战地”七日-风彦疯语-杜风彦的博客
△在驻扎的营队准备晚饭


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杰森 (Jason Howe) 。他还在背包周游世界时来到了当时动荡的哥伦比亚,在那里他第一次看到武装冲突,第一次看到死前被折磨的不成样子的尸体,第一次遇到炸弹把一条别人的胳膊抛到他几米远的地方。成为了战地摄影师之后前往中东:在伊拉克巴格达,他住的酒店被炸弹炸掉一半,然而从废墟里跑出来他做的第一件事情竟然是继续拍照。在战区的长时间工作之后,杰森心灵曾一度被PTSD(创伤后应激障碍)和抑郁症击垮,无法再上前线——直到2010年,看到仍然很多年轻记者和摄影师因为缺少战地经验死在战场,杰森和其它两位摄影师认为有责任分享自己的经验,于是共同建立了这个培训。



△战斗间隙抓紧换电池、格式数据卡、做笔记

后三天我们把我们的所学应用到模拟的战场,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最大限度模拟战地。我们离开了“媒体站”深入“冲突地区”扎营。白天是两军对战,我们分成两组分别拍摄政府军和反叛军。两队人马都非常卖力,可以说是真人CS的加强版。我们也在这一次次的“战役中”磨练着自己。


我的“战地”七日-风彦疯语-杜风彦的博客
△和狙击手一起钻下水道


虽然只是演习,但来之前我们每人都买了保险、签了免责协议,给可能出现的危险情况打预防针。用的不是真枪,但是BB弹打在裸露的皮肤上会破皮;在山坡是跑动很容易崴脚摔跤;各种剐蹭和擦伤就更不用说了。还好的是,三天里除了一人腰伤复发不能继续,大家都坚持到了最后。

我的“战地”七日-风彦疯语-杜风彦的博客
△检查装备,准备后三天的战役


■最后战役

对我来说,最后一天最难熬。

我们的营地在一个山坡,有些稀疏的果树,一条小路大概几十米,两旁有排水沟。晚上睡觉前,教官照常训话,点评这天的战斗和我们做的不足的地方,最后却突然宣布今晚的任务:“敌军会对我们的营地进行迫击炮袭击,大家要迅速穿上防弹衣,到排水沟里躲避。为了避免敌人发现,不准用灯!” 我是先天性夜盲,天色稍暗就看不清东西。幸好我的战友视力很好,我们两个营扎在一起,避难的时候他牵着我走。为了行动方便,我们提前系好了鞋带的靴子做枕头,把头盔、防弹衣放在身边,相机挂在脖子上,穿着外套钻进了又潮湿又冷的睡袋。

我的“战地”七日-风彦疯语-杜风彦的博客

△山坡下的小路,路旁就是排水沟


由于白天的“战斗”,疲惫的我们很快进入梦乡。月亮升到最高的时候,我的眼睛感到一道白光,同时巨大爆炸声传来,声音响彻山谷。我迅速穿好防弹衣和靴子,戴了头盔。我伸出左手在空中半蹲着,等“战友”拉我去避难。黑暗中一个声音小声问我:“Are you ready? 准备好了吗?”我回答“OK”。随即我的手被握住,被拉着向前跑。一路上我闭着眼睛,一路磕磕绊绊连滚带爬。心里默默数了大概40步的时候,感觉脚下地势变化——排水沟到了。排水沟大概半米深,里面长满了草,里面满是凝结的露水。我们卧倒着,把双手放在胸前保护相机,脸贴在草地上。很快衣服就被露水打湿,身体冷的直哆嗦。过了一阵,老师们拿着手电,挨个检查我们状态,看是否合格。全部检查完后,我们才带着一身露水摸黑回去睡觉。

这样的“空袭”,一共进行了四次。一开始还睡一会儿,到后来一点风吹草动就精神紧张的睡不着。树枝折断的声音彻底的赶走了我的困意。天刚亮,太阳还没升起来。老师已经起来,准备烧火做咖啡。学员们也一个个早早起来烤火。吃了早饭,迎接我们的是最后一场战斗。


我的“战地”七日-风彦疯语-杜风彦的博客

△讲解最后一战的地形


我的“战地”七日-风彦疯语-杜风彦的博客
△和“反叛军”一同撤退的摄影师


最后的一天,政府军要对反抗军老巢彻底“轰炸”,所有人员要撤离回到山坡下面。我们向下坡前进,双脚灌铅,浑身酸痛。本以为战斗已经结束,却听到一声爆炸传来,紧接着一阵烟雾在我们坡下扎营附近升起。我们用尽最后的力气跑了过去,发现我们的“线人”痛苦的倒在地上,浑身是血,腹部内脏外露。士兵A命令我们尽快急救,摄影老师则训斥我们不要忘了拍照,地上的伤员同时在哀嚎,场面极度混乱。


我的“战地”七日-风彦疯语-杜风彦的博客

△“线人” 痛苦地倒在地上。追求逼真,老师用了动物的内脏


这时的加拿大学员布莱登主动站出来,指挥大家进行有序的急救。有人负责支撑担架,有人包扎伤口,有人辅助保护内脏,有人安抚伤员。大家在听从指挥帮忙的中间抽空拍照。随着急救的进行,士兵A告诉我们已经联系了支援,需要我们尽快将伤员撤回到高地等待直升机到达。于是我们轮流抬着担架向高地冲刺。那一刻,我感觉仿佛我们真的已经身处战地。成功营救了伤员之后,战役才算正式结束。


我的“战地”七日-风彦疯语-杜风彦的博客
△“反叛军”的狙击手在瞄准目标


■回归生活

完成了战地摄影培训,并不代表我们就可以去战场了。相反,极大的难度和心理压力都让许多人都放弃了去战地的想法。从西班牙回来后的几天,晚上的一点响动都会让我醒来,而这仅仅是一次模拟的战场训练。



真正的战场没有浪漫。身在战地,每一天的现实都是对心理和身体的巨大考验。我看到了罗伯特·卡帕,也看到2015年60多名记者因公殉职。体验了这一周,我没有获得踏上战场的准备,但这场培训让我准备好了在未来沉着理性应对危机。或许,我会在未来的某一个时刻帮助自己,甚至拯救他人的性命。

我的“战地”七日-风彦疯语-杜风彦的博客

△“战友”在为我包扎


编者注:作者是自由摄影师,现居纽约。本文所有图片除标注外均来自于作者,点击阅读原文了解更多。
- END -

战地摄影 齐林
0
本文系作者 @杜风彦 原创发布在 风彦疯语-杜风彦的博客。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尼罗河肖像-穆斯林城的基督徒
上一篇
“Champion of Kibera“贫民窟拳王的最后一战
下一篇

评论 (0)

再想想
暂无评论

相关文章

从叙利亚&约旦旅行归来
肯尼亚申请拍摄许可所需资料
四岁集市拉裤裆, 十岁寒冬卖白菜
中印边境冲突-中印向边境派兵

归档

标签

africa Djibouti dufengyan du fengyan fengyan du india WordPress 亚美尼亚 伊朗 儿童 初见 单车亚非 印度 吉布提 四国遍路 土耳其 埃及 埃塞俄比亚 孩子 尼罗河肖像 摄影 日本 杜风彦 杜齐眼 格鲁吉亚 疫情 石灰石矿 索马里 索马里兰 约旦 美食 肯尼亚 致谢 苏丹 警察 赞比亚 郗光 非洲 骑在亚美尼亚 骑在伊朗 骑在埃及 骑在格鲁吉亚 骑在约旦 骑行 齐林

猜你喜欢

稿费到了

稿费到了

杜风彦
579 0 0
“同行二人”——这么多年是谁陪你过情人节

“同行二人”——这么多年是谁陪你过情人节

齐, 林
898 0 0
在非洲有100种死法

在非洲有100种死法

齐, 林
1,578 5 1
Kenya Glue Kids 肯尼亚街头流浪儿童

Kenya Glue Kids 肯尼亚街头流浪儿童

杜风彦
623 0 0
Copyright © 2004-2025 风彦疯语-杜风彦的博客. Designed by nicetheme.
讲述不同人生的相同故事 网备 DQ001 号
  • 首页
  • 技术交流
    • 网络技术
    • 微博微信
  • 经验分享
    • 文化交流
    • 语言学习
    • 音乐旅途
    • 生活杂谈
  • 旅游旅行
    • 单车旅行
    • 旅行故事
    • 旅途随笔
  • 摄影交流
    • 摄影练习
  • 专题汇总
    • 纪录短片创作
    • 环球骑行
    • 四国遍路
    • 看非洲
  • 媒体报道
    • 杜风彦简介
  • 投稿
  • 动态
  • 杜风彦
  • 单车亚非
  • 非洲
  • 纪录片
  • 杜齐眼
  • 尼罗河肖像

杜风彦

老杜,专注于非洲纪实影像。
334
文章
10
评论
10
喜欢